2021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50號,公布《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規定》針對《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關于“學校保護”的規定,系統整合、創新完善了學校未成年人保護制度,分一般保護、專項保護、管理要求和保護機制等章節,全面構建了學校保護制度體系,就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學生欺凌、校園性侵害等建立完善了相應專門制度。
《規定》遵循全面保護的原則,依據憲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等法律,專設“一般保護”一章系統規定學校應當尊重和保護的未成年人基本權利,包括在校園內的平等權、生命健康與自由、人格權、隱私權、受教育權、休息權、財產權、肖像權和知識產權、參與權、申訴權等權利。
《規定》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針對學生欺凌、校園性侵害等社會關注度高、對學生合法權益損害重大的問題構建了專項保護制度,完善了相應的防治工作機制。構建防治學生欺凌的規則體系,明確從預防、教育、干預制止到認定調查、處置等方面的防控具體要求,特別細化了構成學生欺凌的情形和認定規則,便于學校把握、運用。同時,完善校園性侵害、性騷擾的防治規定,要求學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預防、報告、處置性侵害工作機制,明確了禁止教職工與學生談戀愛等行為“紅線”。
《規定》結合學校未成年人保護特點和需要,全面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實施的管理制度,包括校規管理、教學管理、作業管理、讀物管理、安全管理、藥品管理、體質管理、心理健康、手機管理、網絡管理、禁煙禁酒、教職工準入管理、聘用管理、教職工日常管理、校車管理、周邊管理等具體制度,劃清學校管理的制度框架與要求。
《規定》明確了教育等部門的支持監督措施,補齊短板弱項,提出首問負責制、指定學生保護專兼職監察員等機制,為學校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支撐。規定教育部門、學校及教職工不履行責任的具體處理辦法,細化和完善法律責任,為下一步加強管理問責提供更為明確的依據。
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有關機構,推動建立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試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培訓,健全工作機制,為學校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供更加全面、更具操作性的指導,支持地方、學校提升未成年人學校保護工作能力和水平。
法研堂認為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做好青少年保護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必要環節。法研堂力求將“健康教育”的宗旨全面貫徹實施于全國中小學校,竭力打造健康的和諧校園,專注于互聯網+法治宣傳教育,以“依法教人,立德樹人”為理念,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護航。
針對未成年人的學校保護,法研堂研發的德法教育資源庫分為道法教育資源庫和普法教育資源庫兩部分。道法教育資源與全國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同步,除標準版教案、課件外,資源庫中還有大量相關音視頻及圖文素材,滿足教師定制教案、課件的需求。普法資源庫是完善全國中小學校園法治宣傳教育主陣地的產品,它可以豐富校園法治文化,促進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利用多媒體數字化應用于課堂教學,其中包含動畫、漫畫、沙畫、故事、以案釋法和普法游戲以及讀本。
圍繞普法教育資源庫,法研堂可以為學校提供定制化校園環創方案,設置法治教育區、人機互動區、VR體驗區等,通過展板、音響、電視、投影儀、VR頭盔等設備進行多元化宣傳教育,滿足學校普法教育需求。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突破傳統普法手段的單一性、局限性,讓學法趣味起來,學生動起來。VR教室給學生更新穎、更有趣的道法教育。智能普法終端讓學生隨時學,隨時練。
針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聯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研發的心理測評預警系統,遵循“問題識別——危機修復——問題解決”的工作思路,借助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等技術,以測評系統為核心載體,為教、學雙方提供心理健康篩查、心理健康測試報告、大數據圖譜、危機預警復檢等服務,形成完整的心理測評服務閉環。
法研堂在在法治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方面有成熟的經驗,已服務上百萬民眾,千家學校,百家司法單位及相關政府部門,成績斐然。是國內成立較早,專業、系統從事法治宣傳、法治教室、青少年綜合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等業務的綜合性服務機構,為相關行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打通線上線下通道。通過青少年保護理論結合實踐、課堂內外一體的多元化、立體環繞式法治教育系統,依托龐大的行業資源和強大的研發能力,具備課題研發、課題培訓、系統集成、法治相關建設規劃落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