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教育“雙減”政策正式落地,提出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明確規定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等,多家教育上市公司股價應聲暴跌,重創資本信心,沖擊整個培訓行業,大批教育培訓機構面臨倒閉的壓力,上千萬的從業人員面臨降薪甚至失業的風險。接下來,地方政府會圍繞“雙減”陸續出臺相關的整頓細則。
近日,教育部又印發通知,自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面向全國中小學校和教師開展有償補課和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問題專項整治工作。通過專項整治,有效遏制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下講”“組織開辦校外培訓班”“到校外培訓機構兼職”“同家長搞利益交換”等突出問題。
7月27日,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民政廳、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印發《關于開展“證照不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確對未依法取得相關證照,開展面向中小學生實施與學校文化教育課程相關或者與升學考試相關的補習輔導、培育發展興趣特長、拓展綜合素質的校外培訓機構展開自2021年7月30日至8月30日為期一個月的專項整治工作。
據新聞媒體報道,7月27日早上,根據家長及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提供的有效線索,黃山市教育局組織人員突擊行動,在該市屯溪區某豪華別墅區的一幢別墅內,對屯溪一中教師呂某某涉嫌有償補課行為進行了現場查處。
“雙減”政策、專項整治以及各地違規查處工作的開展,說明國家在規范教育培訓行業的決心是無比強大的,遠超教育行業心理預期,從雙減政策細節上看,強制學科類培訓機構轉為非營利性,意味著學科培訓公司失去了投資的價值;節假日不允許上課,學生上課時間被壓縮,說明機構結轉的機會大幅度減少;不允許資本化運作,不允許上市,已經上市的機構需要剝離學科類培訓的業務。在此情況之下,教育培訓機構如何轉型,將是值得深思和探討的事情。
法研堂認為,《意見》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從嚴監管,并不是一刀切禁止校外培訓,而是要求必須依法依規,在規定的時間與范圍內開展培訓,不得進行超標超前培訓。至于如何轉型的問題,相較職業培訓,從事學科培訓的校外培訓機構,可以轉型投身學生素養培訓、成人培訓和技能培訓等,這些非學科培訓的市場空間非常廣闊,是教育機構轉型的方向之一; 音樂、體育、美術、書法、編程、研學、托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素質教育基地等都是轉型及擴展項目可以探索的方向,另外再考慮重新分配資源開拓新業務的運作模式開辟“新藍?!?,在當下開始謀求轉型,選好賽道很重要。
法研堂法治教育項目、大數據青少年心理健康項目、教育基地等均不受國家教育“雙減”政策的影響,是教育培訓機構及其他合作伙伴轉型、增項的優選服務供應商。助力機構在政策影響的當下順利轉型。
法研堂積極努力倡導學校、社會履行更多教育職責,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后服務、假期托管服務,推進教育評價、人才評價改革,打破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并破除唯學歷論、唯名校論,給學生創造多元成才選擇,創造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而努力。